记者|吴蓉
编辑 | 雅汉祥
等待了一个月后,吴鹏飞终于回到了位于广州十三行的服装摊位。
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马、红棉等批发商圈都在元宵节前后开门营业,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开门营业时间一再推迟,直到3月5日才迎来顾客。
虽然十三行是最早恢复营业的门店之一,但吴鹏飞却觉得为时已晚。
春节后的2月至4月是服装批发交易的旺季,开工延迟、人流量锐减,让春季的销售机会减少了三分之一。吴鹏飞家在春节前进货的数十万元女装货品,可能就成了卖不出去的“滞销货”。收不回款意味着进不了新货,夏季销售如何进行也成了难题。
吴鹏飞不敢再去想接下来的连锁反应,眼下他和大部分商户一样,只想着能减免租金,这成了开市之后他们最头疼的事情。
十三行商圈位于广州荔湾区,短短400米长的十三行路两边,云集以新华大厦、成大时尚广场、红遍天大厦等为首的大大小小几十家商场、6000余家商户。
其中,新华大厦最为出名、规模最大,对应的租金也最高。吴鹏飞的摊位就位于新华大厦内。他透露,根据面积大小,每月租金一般在6万至30万元之间。
新中大厦在建设之初,确实公布过一些减免租金的政策,但吴鹏飞觉得,政策总体比较有限,不同楼层标准不一样,而且政策针对的是摊主,个体商户很大程度上无法享受到。
所谓档口业主,即租户。钟冬英在十三行一家商铺咨询中心工作。据她介绍,新华大厦大部分楼层以五年合约的形式出租给租户。由于一手租户租期较长,他们往往会将物业出租以牟利,这就产生了二手房东。他们会将物业装修一新,分割成密集的档口出租给商户。
“有的摊位其实就是格子铺,两块砖头大小,不到一平米,一个月租金至少要6万元。租金的缴纳方式也各有不同,比较容易的是两押一付,或者三押一付,也有听说过半年、一年付清的。”吴鹏飞说。
无法享受减免租金政策,与房东多次交涉无果后,吴鹏飞向几家熟悉的商户打听,他们的反馈基本与自己类似。“有的说等着看其他房东怎么处理,有的说要咨询商场管理处,还有的微信半天不回复,电话也不接。”着急的商户们开始建立微信群商讨维权措施,并提出“2月份免租金,3、4月份租金减半”的诉求。
直至3月8日,新华大厦微信公众号向全体商户推送通知起名字大全,称“疫情面前,遵纪守法”,并表示将帮助商户恢复正常营业。针对二手转租商户的情况,3月17日,新华大厦再次发布相应政策,称将针对终端商户实行优惠方案。
目前,吴鹏飞了解到,部分商户已经拿到了部分租金退还,也有商户经过协商仍无法达成交易。“因为不仅有二手房东,有些楼层还有三手房东算命大师 ,他们通过把房产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卖来获利。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房东不降租金,商户就别想拿到退租金。”
事实上,除了高昂的租金,传统服装批发市场也逐渐开始没落,不仅十三行,广州沙河、白马、红棉,以及武汉汉正街批发市场都早已生意惨淡。
90年代,服装批发兴起,该行业最初以地摊、大棚经营为代表,逐渐有商家入驻商场,并逐步正规化、统一管理,千禧年后迎来繁荣。
鼎盛时期,十三行商圈人口达数十万人,每天进出的货物达数千吨,通过物流配送到全国各地市场。服装界有这样一句话:“中国80%的服装来自广东,广东80%的服装来自广州,广州80%的服装来自十三行。”
吴鹏飞在2014年底明显感受到了批发市场的没落,经过10年的发展,当时电商爆发,人们开始在网上买衣服,最直接的冲击就是线下的服装店。
“下游的货难卖,最终都会影响到我们上游的批发市场。”吴鹏飞说,电商至少分流了十三行三分之一的客流。
同时,互联网的冲击使得批发市场交易价格公开透明,导致批发商失去了利润空间。
这些下游批发商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投机”,在包括十三行在内的批发市场,一些商户通常没有工厂资源,他们“投机”从某个批发商那里以较低的价格买进货品,然后再转卖给下一个批发商。
但电商冲击了这种赚钱方式,以前淘宝店主会从批发市场进货,现在他们绕过批发商,直接跟工厂下单,导致十三行商家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同时,传统批发市场模式的特点使得其目前的发展举步维艰。
从事服装采购的黄小琴说,早些年批发市场一般都选址在城市核心地段或者交通枢纽附近,比如十三行所在的荔湾区是广州老城区起名大全,曾经是核心商圈,白马、天马、流花服装广场等地距离广州火车站、汽车总站较近。近几年地价普遍上涨,核心地段租金也大幅上涨。黄小琴形容就是“卖衣服不如炒店铺”。
同质化问题也比较严重。
黄小琴熟悉十三行、沙河市场,这两个市场的服装定位都是中低档,款式同质化比较明显,互相模仿,原创设计氛围很差。
比如一款单肩女式上衣爆红,厂家和商家纷纷跟风,商家只能不断降价竞争,打价格战,当这款爆款的利润价值被挤得差不多了,又转而推出新的爆款,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困境,商家纷纷考虑转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线上化”,但转型并不容易。“做电商是找死,不做电商是等死”成为他们常说的一句话。
吴鹏飞观察发现,十三行的商户目前有这么几种情况:部分商户生意虽然大不如前,但因为没有被逼入绝境算命婚姻,还算幸运地活了下来;有的尝试了“一件代发”业务,过去要订5-10件才能在十三行拿货;而另一部分商户有意愿转型,但无力转型。
如果商家依靠抖音等直播带货,将直播号转为企业号的成本其实相当高,首先要向平台支付一部分费用,直播间加商品链接、吸粉、引流、打广告等也要花钱,平台也会根据销量抽成。
“一般来说,做直播带货没有两三年的准备和投入是很难起步的,有些商家没有坚持下来,半途而废了。”吴鹏飞说。
相比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的转型,十三行仍未把握住直播带货的红利。
“在借助网红孵化和推广产品方面,十三行显然比不上杭州。”黄小琴告诉界面新闻,“杭州的网红经济在2017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你会发现很多知名的网红都来自江浙沪。如果你不想简单跟风,而是想创造潮流,就需要依靠网红,即使不是顶级网红,也要是中级网红。”
“而广州的线上批发市场并不多。”黄小琴介绍,在杭州,四季青在原有市场基础上,建设了四季星星、四季青电商基地、九堡新四季青市场等一系列线下线上批发市场。在当地政策、网红孵化、直播带货等带动下,四季青的线下批发业务与线上批发的比例已变成4:6,而2015年是6:4。
受疫情影响星座运势查询,四季青也推迟了开市时间。3月10日一开市四季星座网,就有更多主播和摊主参与到直播带货中来,通过线上渠道消化春装库存。四季青商家林雨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周六,淘宝直播为四季青地摊主播开了一个专场,听说当天至少有50位新主播加入。”
作为产源地恢复计划的一部分,广州十三行商会还将于3月28日联合阿里巴巴1688平台推出“十三行直播专场”,宣称平台上线零门槛,商家不用开网店,就能把展厅搬到线上。阿里巴巴数据显示,2月份以来,入驻阿里巴巴1688平台“商家+直播”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87%。
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尝试阶段,对于吴鹏飞这样的个体商户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生意恢复正常,然后再思考转型的方向。
清朝时期,广州是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十三行以“洋货铺”之名驰名海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此经商。百年之后,十三行成为中国服装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至今却一片迷茫。未来十三行该如何发展,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它会像北京东陂一样搬迁到周边城市,还是转型升级,拿到一张进军互联网的门票,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吴鹏飞依然怀念十三行的黄金时代,那时,几十万个操着不同口音的批发商在这里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