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芷星座网

星座博主陶白白一个月涨粉千万,年轻人为何沉迷星座算命?

佚名

星座博主“桃白白老师”在抖音上短短一个月收获千万粉丝,再次引发公众对年轻人对于星座、命理算命等玄学内容的兴趣与热情的关注。

其实,年轻人痴迷算命由来已久。从青少年杂志上的星座运势,到电视上允许用户通过短信发送姓名来查看“命运指数”的广告,再到如今遍布网络的占星师。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学习科学知识,对生活抱有“不信命”的态度。同时,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他们从算命中寻求鼓励和安慰。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引发了外界的不解,但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HR 招聘时也会偷偷看星座”

95后年轻人小雪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作为一名星座迷,她记不清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星座“痴迷”,但现在星座已经成为影响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可能有很多女孩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星座是在《男孩女孩》等青少年杂志上,这些内容往往包含一些性格分析。女孩子天生比较浪漫,喜欢看星座搭配的内容,所以这种东西很容易流行起来。”

小雪告诉菁哲研究院,起初她只是抱着娱乐的态度看待星座内容,但后来她发现星座内容其实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一些帮助。“比如经常会提到星座和性格的关系,有的星座性格矜持内敛,有的则简单直接。所以当对象是客户、同事或领导时,就可以根据他星座对应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工作时会更‘高效’。”

据小雪介绍,就连一些公司的HR在招聘时也会暗中关注星座信息。HR会根据岗位需求寻找具有相应“天赋”的候选人,或者根据招聘部门现有人员的星座构成来筛选候选人,这样团队就能保持和谐的工作氛围。“但这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选拔员工的标准。”

另一个同样受到星座“影响”的人是雅文,她是90后命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工作。她通常会订阅自媒体发布的星座算命内容。当被问及对星座算命的信任程度时,雅文表示,她非常关注算命等信息,偶尔也会将其作为决策的参考。

“上学的时候,我很浪漫算命网 ,很重视这件事。后来随着我越来越成熟和阅历丰富,我变得更加理性和客观。不过,在做一些重要的决定时,我也会想看看自己的运势,以便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理由、借口,推动自己迈出第一步。”

在雅文看来,沉迷于网络算命的年轻人并非迷信。“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巴纳姆效应’,说的是如果我们想相信某件事,总能收集到各种证据来支持它。很多热衷星座的年轻人总是选择性地相信,比如他们只看自己星座性格分析内容中的积极方面,对消极内容则毫不在意。而且他们经常把星座这类内容当成谈资来分享,所以其实更多的是娱乐元素。”

据雅文介绍,她身边的一些朋友会去网上购买星座、塔罗占卜等服务,每次花费几百元,也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他们可能以为买一堆水晶、手链等就能实现愿望。其实这跟你上学时的心态是一样的,以为考试前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就能考100分免费起名,没有本质区别。”

“我将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

据惊蛰研究院了解,除了星座、塔罗牌等洋占卜方法外,中国传统的算命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些正统道观的年轻僧人开始利用自媒体、短视频平台向民众进行科普,也让年轻人对这一传统文化重新关注。

1995年出生的郑毅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开发一款带有算命功能的工具类APP。同时,他也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和一些公益活动,有意识地增加对传统命理学的了解。

“相比现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星座、塔罗牌占卜,中国传统命理其实可能更加科学。很多人一提到中国传统命理,就觉得很神秘。这是因为中国算命总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生活中有太多江湖郎中,总是打着传统玄学的幌子来骗人。因此,人们在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它产生抵触情绪。”

正一告诉惊蛰研究院,在排除宗教背景和民间传说中的超自然内容后,传统命理其实可以算作一门严谨的统计学学科。“传统命理主要利用的是人的出生信息,跟按出生日期把人分成12星座的做法没什么区别,也是一种对人的分类方法,从分析的角度来说,甚至比星座还要细致。”

郑义介绍,传统命理也更注重客观线索而非主观因素,比如除了时间信息,还会参考地理位置等空间信息。“这跟我们做互联网用户画像、做算法很像,都是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判断。不过,现在的APP都是靠大数据算法,而传统命理靠的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实际用例的归纳总结,理论上来说,采用固定算法的APP可能不如一对一分析准确。”

在游戏公司视频后期制作部工作的钟二不仅是玄学爱好者,还正式学习过一年多的传统命理学,并强调自己一直把玄学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钟二对于郑一将传统命理学比作统计学的说法,也有类似的理解。

“传统命理学有很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以理解为每个流派采用的算法不同。但并不代表我们掌握了一套算法之后,就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钟二进一步向惊哲研究院解释,正如很多应用程序会收集手机用户的浏览器、输入法历史数据,有的应用程序甚至会非法收集语音信息一样,算法也无法绝对准确地计算出用户在某一时刻的具体需求是什么。

“从一些公众号或者短视频账号发布的星座运势来看,一般都是用很宽泛的描述,而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则是一对一的去分析一个人的具体情况。”

“长期以来缺乏壁垒,行业混乱”

90后算命师鲍静自2017年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为客户提供基于传统命理的流程式个人咨询​​服务。鲍静介绍,她接触的客户大多来自互联网、文化传媒行业,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是他们选择传统命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原因。

静报告诉静哲研究院,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如今的年轻人有了与上一代完全不同的体验,这常常让他们感到迷茫。“对于初入社会两三年的年轻人来说,在职业规划和梦想之间,该如何选择?是继续工作还是创业?是继续漂泊到北京还是上海?还是回到家乡?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此外,不少在互联网公司就职的90后,面临35岁大关,又要面对身后“下一波”的追捧,这种不上不下的状况,常常让他们焦虑不安。而对于这个问题星座运势查询,大多数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型”星座运势,或许并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惊蛰研究院观察发现星座命理,目前流传最广的算命内容,主要是性格分析、情感辅导、明星八卦等,传统算命内容的传播往往被贴上“仅供娱乐参考”的标签。“这类内容比较敏感,很难广泛传播,这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据晶报报道,由于该行业没有进入门槛,导致行业出现很多混乱。

有的类似传销,招募信徒并高价销售周边产品,充当普通人治大病、发财的虚假救命稻草;有的利用免费算命、AI网页收集用户数据,最后将个人信息转卖牟利;有的打着情感咨询的幌子,向失恋缺爱的女孩高价推销情感团聚服务;还有一些稍有学问的人在社交网络上树立“大师”形象,然后以慈善为名进行牟利。

“媒体环境的变化,让一些‘江湖骗子’、‘巫师’看到了新的机会。”传统命理爱好者、95后媒体从业者小王告诉惊蛰研究院,网络上也存在打着命理、占卜的幌子卖东西的情况。

“最常见的就是星座运势、塔罗牌占卜,有的账号会给出一些平淡无奇的运势、性格分析来吸引粉丝的关注,然后给粉丝推送占卜、咨询等服务,或者推销能解决各种情感问题的周边产品。”

小王说,这些“骗子”、“巫婆”大多以年轻女性为目标,因为这些女性普遍存在感情问题在线算命,对迷信文化缺乏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意识到被骗,很多人也不好意思向身边人求助,也不敢主动维权。

京哲研究院翻阅公开报道发现,利用算命服务创收的模式并非小事。2018年,微信公众号“神棍居”发布的一篇题为《北京望京SOHO风水局,互联网滑铁卢?》的文章在网上疯传。文章详细阐述了“邪气严重”和“八字不合”如何导致在望京SOHO租办公室的互联网公司事业发展失败,引发公众极大关注。

据南方周末调查,“神棍局”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是风水大师杨妙波,旗下还有多个通过网络算命、命理咨询赚钱的账号。据统计,2018年仅“神棍局”和“俊吉策”两个账号就创造了1400多万的收入。

2018年前后,玄学赛道的投资一度非常火爆,命理咨询、AI算命等小众领域动辄就能融到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但随后“玄学丑闻”的曝光,让整个行业名声大噪,一下子失宠。

“我看到微博上的星座博主在抖音上又火了起来,感觉像是卷土重来一样。”小王说,虽然大部分年轻人对星座命理都抱有更娱乐化的态度,但难保这些内容的提供者或者背后的资本不会有别的想法。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求内心的平静,迷信是少数,但类似的内容在视频平台上传播得非常广泛,如果一些心怀邪念的人参与进来,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清醒一点!”

[应受访者要求,以上名字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