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宝江 本文于2018年9月28日刊登于《陵城报》
我身边到处都是文化遗产
阅读提示
1“方山”究竟在哪里?古人修建它的目的是什么?
2古人如何利用太阳、星宿等来测定季节和时间?
3人们为何自古就对松树有“植物崇拜”情结?
4为什么除夕夜有在街头点燃篝火的习俗?
阅读本文大约需要 15 分钟
自2018年起,我国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日期间,地处黄河下游的德州大地,清风徐来,百鸟翱翔,五谷丰登,一派丰收喜悦景象。而鲜为人知的是,秋分还与当地的“方山”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
房山和鲁忠的家乡
据明代《德州志》记载,“方山暮雪”为德州十景之一。清康熙年间田文修《长河志》时,方山的位置已不能确定,仍沿用古语:“方山在城东十里,积土而成之山,高三四丈,冬日形似雪山。”也有人推测这一带的古河堤“形似方山之山势”。可见当时的人对方山的由来也感到困惑。
那么,如今的方山还留有什么线索吗?它的遗址又在哪儿?这需要从鲁忠的家乡说起。
据《史记·楚世家》载,鲁忠是古代颛顼帝的后裔,历代都担任“火官”,掌管天文观测,制定节气、历法等,史学上称之为“观天文定时”。
《新唐书》载:“平原郡鲁乡,为鲁忠故址。”《德平县志》载:“此镇古为鲁忠氏封邑。”
据考证,鲁忠故居位于今德州市中部,以陵城区米镇为中心,东西、南北方圆40公里范围内,存有稷山、红土山、白虎山、观台等古天文台遗址数十处。由于这座巨大的天文台布局类似古代的圆盘,俗称“罗盘”,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立体罗盘”。
通过“立体罗盘”红土山的中心点画一个“十字”,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四横”。南北方向的线叫子午线,东西方向的线叫经线。我们要找的方山,就出现在这条子午线的西端——陵城区灰王庄镇松树苏村。
鲁巷古天文台遗址地图 - 三维罗盘,南部
鲁巷古天文台遗址地图-三维罗盘,西方
鲁巷古天文台遗址 - 三维罗盘,中间
鲁巷古天文台遗址地图 - 三维罗盘,东部
鲁巷古天文台遗址地图 - 3D 指南针,北部
中国古文献《山海经》记载了许多原始的天文活动,《大荒西经》也提到了方山:“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山上长满绿树,名桂阁松,日月出入之处。”方山上专门用来观测物候和日月的松树,也与松树村有着必然的“巧合”。松树村因松树众多而得名,方圆百里独一无二,村民也善于培育松树。
相传松树村原在湖边,常年水患频发。刘家先祖愚公移山,开凿泰山,运来土石,为村落筑起一座巍峨的台地。至今,村址仍为明显的台地形状。几十年前,官道孙公社修建林场,将松树移至此,如今仅存两棵古松……在这些公开的口述历史中,隐约可见人工台地的信息,以及与“山”有关的记忆。
此外,《长河知己考》在考察房山时,曾以“鹿角关”和“守公庙”作为参照,经考察,前者即松树苏村西北的东角寨、西角寨村,后者即是其南部一个名叫王怀庵的千年古村落,已相对准确地界定了房山的范围。
官岛孙公社林场(现位于陵城区前孙镇)
秋分与房山的由来
秋分、春分、冬至、夏至被称为“四气”,很早就被古人确定,成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依据。
民以食为天,农作物若种错时,收成就会不佳,甚至绝收,所以掌握准确的时间是重中之重。因此,鲁中的先民们建造了“立体罗盘”,用以观察地球物候现象、日月星辰运动,寻找时标,编纂历法节庆,指导生产生活。
古人把天上的“二十八宿”视为日月运行路线上的里程碑和驿站,并根据它们出现的季节和方位,分成四组,即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神鹿(后为玄武),合称“四象”。这些天文内容在“立体罗盘”上得以再现。
指南针指引农耕生产和生活
《山海经》等古代天文书籍记载了一些与天上星宿坐标系相对应的井然有序的山脉,令人惊叹。其实这些“山”都是依据星宿而建的土山观象台,方山就是其中之一。
秋分与“西宫白虎”星座关系最为密切。每当白虎在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时,便是秋分到来和五谷成熟的征兆。“巨蟹座”和“昴星团”是秋分的两个主要星座。
老人星中央的三颗星,俗称福、禄、寿,相传秦始皇所定的十六两秤塔罗牌怎么玩,就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这三颗星组成。若缺一两,则财运不济,寿命短。与老人星三颗星相对应的观象台,就是现今密镇东流、中流、西流三村的高台,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距此西行2公里,是义渡口镇五虎庄社区,五个村子围成一个圆圈,犹如昴星团降落在这里。
《史记·天官书》云:“昴星命理学,名猫头,虎星,白衣会也。”虎星这个名字,应该是形容昴星的颜色是白色的,形似老人的白胡子。可见白虎座的本义就是“白胡子”。白衣会,是指家中老人去世,子孙穿上白色丧服,举行“白事”的“白事”。在当地,白丧帽是虎头的形状,虎与“福”谐音。总之,秋分与白虎座一起,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吉祥。
昊坦东汉墓星象图中的卫宫与昴星团
鲁巷古迹地图中的五湖村和三六村(中左)
山海经所描述的地理布局(简图)
秋分、春秋、秋分等“四季”的确定起名网站 ,主要是根据太阳升起、落下的方向和午影的长短,以星宿的位置为标志。
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北极天阁”的记载可以知道,方山的“阁松”就在最西端,这与方山在“立体罗盘”上的实际位置完全一致。
秋分时节的天文现象之一就是太阳西下,而方山上这些严格按照大小排列的松树就是用来测量这一现象的。
可以想象,观测者面朝东西坐在一线上,看着落日从树梢下降到两棵树中间再落到地平线,然后发出报告。旁边的信使则立即向中央发出“秋分到来”的信号……
在松树下观赏日落
太阳西下后,当白虎星座在东方天空升起时,东宫青龙星座正好在对面的西方天空落下。青龙星座包括方宿,落日的位置刚好与方宿重合,也就是说秋分时方宿和太阳一起落下,但被阳光遮挡。天文学家把这叫做“日合”,就是指方宿来确定太阳的位置。方宿中出现“太阳星”就是一个注解。此时的方宿才真正成为太阳居住的房屋。
关于方绣,考古出土的曾侯乙漆盒星图、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六乩式盘均记为“方”,可见方绣即为方绣。
天上的方星群有四颗星,南北均匀分布,犹如四棵松树,守卫着秋分的到来。方星群位于黎明时分的南半球中部,是4000年前冬至的标准天文现象。
至此星座运贽,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所建的方山观象台,正与上方的方星座相对应,承担着下方观测秋分等重要使命啊!
“社区树”和秋分庆典
更巧合的是,房山遗址上的松树苏村,每逢丰收或逢年过节,都有制作“丰收糕”的独特习俗,这不仅契合地域文化星座网,也让我们对房山和“秋分节”更加着迷。
丰收糕点
房山松树被视为神树,松树在春秋季节生长旺盛,在冬至和夏至时节休眠,在秋分前后松果成熟,这些物候特征早在物候历法时期就被观察和利用。
《周礼》载:“开国之神在五谷坛右,宗庙左。”元、明、清时期,五谷坛、五谷坛设在西方,五谷坛的坛面为白色,以松树为“坛树”。民间,在庙宇、墓地栽植松树;逢年过节,在大门上插松枝,在院落中央立高杆,上扎松枝,以备夜间放“天灯”。这些都是方山松树千百年来的精神传承。
按照观天象授时制度,农时周期与祭祀周期相一致,节气亦为节日。秋分自然是重大节日。《说文》云:“秋,五谷成熟之时。”甲骨文中有关于丰收的卜辞:“西方谓之风,风谓之夷。”“真帝在西方谓夷,风谓之夷,是五谷丰收之意。”
秋分盛典见于《尚书·尧典》:“正月,舜继尧帝,率众四方观天象,报时庆贺。八月,巡西至泰山,如初。”八月即秋季中旬,活动如二月中旬春分。“二月,巡东至泰山,祭祀柴禾,观山川,祭祀东王母。调时调月,调日,调衡天平,行五礼,五玉免费起名,三帛,二赐生,一赐死。行五器,死后复原。”
当时皇帝“焚柴祭神”,就是烧柴祭神的意思。汉初尚有“柴侯”一职。上文提到的五湖村,是古代秋分祭祀的主要场所,其中就有柴家村,据说此地因专门用来储藏柴火而得名,应该与柴祭和柴侯有关。
秋分是商代历法中的年底。甲骨文中的“年”字描绘了一个人背着成熟的谷物,暗示着庄稼丰收的节日。
至今,当地农村仍在大年三十晚上在街头燃起篝火,称为“朝亭”,不仅照亮天空祭祀神灵,也庆祝五谷丰登、家人平安。
闹秧歌是古代“傩戏”的一种习俗,古代巫师身披各种兽皮、鸟羽、面具等,手握法器,先祭祀天地祖先,颁布农事节令,然后带领百姓进行娱乐活动。
回想过去过秋分时节,灯笼、火把游行的队伍蔚为壮观,人们模仿着田间劳作的动作,夸张地扭动着身躯,一路上还唱着歌,充分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好一幕壮观的景象!
随着中国农历的完善,阳历主要用于记录农时和安排节气,而阴历则主要用于记录年月,固定节日和庆典的日期,从而形成了节气和节日的分离。秋分演变为新年、中秋节、重阳节等,祭拜月亮、登高等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内容。
今天,中华民族已步入新的历史时代,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回归了根源,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德州方山所体现的实践智慧、道德美德依然在其中!
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
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